张静霞:慈善事业永不退休

  • 发布时间:2024-04-20 03:43
  • 来源:珠海市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
  • 阅读:1907


 
   闲来喝喝茶、旅旅游、跳跳广场舞、带带孙子、享享天伦,这也许是当前绝大多数退休者的晚年生活写照。但在珠海市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却有这样一位退休阿姨,她中年南下,两度创业,即便退休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公益慈善事业中。2014年,珠海市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成立,在全体会员的拥护和推举下,她当选为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从此,这重社会身份让她的生活更加忙碌了起来,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中,都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每一次捐赠榜单上都能追寻到她的名字——张静霞,年逾花甲,却用她的“余热”温暖了许多人……
 
小城情结
   张静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祖籍安徽,来珠海前曾在家乡一所高校任职,人到中年的她工作稳定,家庭美满,本未想过生活还有什么波澜和改变。直到1991年,家中的一位亲属因工作调动移居珠海,这让她第一次关注到了这个祖国边陲的滨海小城。通过亲属的描述,静谧安适、充满浪漫气息的特区珠海令她新生向往,于是,抱着“见识一下”的想法,张静霞开始了她的南下之旅。
   初来珠海,给张静霞留下的印象就像邓丽君的歌里唱的那样——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短短的一段时间,她便爱上了这里的海,这里的天,以及那条蜿蜒多姿的情侣路。转眼假期就要结束了,她带着对珠海的念念不舍回到了故乡。
   湿润宜人的气候、特区的城市环境、闲适的生活节奏让张静霞不能忘怀,渐渐萌生了移民的想法。但全家移民并不是一个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牵涉到家人工作的变动、孩子的教育、南北方文化差异、生活环境等诸多现实问题,容不得轻率与随意。经过慎重考虑,不惑之年的张静霞毅然放弃了家乡稳定的工作,与丈夫带着两个女儿背井离乡来到了珠海,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创业故事
   尽管之前做了许多心理准备,但移民后的生活还是有些措手不及。语言,是张静霞遇到的第一道门槛。珠海地处珠三角,当地居民多以粤语甚至粤语方言为常用语,这给内地移民张静霞一家带来了许多人际沟通上的不便。另外,工作的不稳定、孩子的师资教育问题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时常困扰着这个家庭,这让此前兴致勃勃、义无反顾来珠的张静霞开始矛盾和怀疑起来,甚至还动过打道回府的念头。但放弃了那么多的优越条件选择南下,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张静霞非常不甘心。在反复考量后,她终于还是坚定了信念,调整心态,想办法尽快融入生活,彻底打消了回去的想法。
   这一坚持便是四年,其中虽然有过工作的变动,信心的打击,但张静霞始终没有放弃。几年下来,生活局面已经打开,人际基础逐渐建立了起来,手上也有了一些积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有限,让她感到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已不占优势,此时,已经45岁的张静霞想到了创业。
   1997年,张静霞辞去了工作,在丈夫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始尝试创业,经人指点,又做了多方考察,终于确立了五金出口加工的项目。起步阶段,张静霞在坦洲租了间简陋的厂房,购置了设备,招聘了工人,开始了简单的加工作业。谈起创业经历,她感慨万分:“中年创业非常有挑战性,压力也比较大,可以说那段日子充满了艰辛。我们以前在家乡的工作比较稳定,福利也可以,所以生活比较安逸。但是来到珠海以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朋友也不多,缺乏经验又没有什么资源和门路。”
   据张静霞回忆,刚开始做五金加工的时候订单比较少也比较小,只能勉强维持。为了拓展业务,提高效益,张静霞要一手抓生产管理,一手抓订单联络,从陌生的外贸企业中主动寻找潜在客户以期促成合作。那段时间里她常常是披星戴月,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忙得废寝忘食,但这样用心的经营却并没有给厂子带来太多的起色,因为缺乏相关经验与渠道,许多工作是在一边摸索和一边总结中进行的,也走了不少弯路。所幸的是2006年,张静霞的长女赵敏大学毕业,学成归来成为了她的得力助手,张静霞信心满满,想在女儿的协助下把加工厂的经营带上新台阶,但环境总有不测,目标尚未实现就遭遇了“911”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和国内的抗击“非典”,这两起事件对当时国内及国际的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言而喻,主要依赖出口加工的五金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珠三角地区的五金加工业已趋于饱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张静霞审时度势地意识到苦苦支撑也难以为继,反思创业之路,加工厂一直处于挣扎生存的状态,何去何从,这不得不令张静霞重新思考。
   2008年,在关门停产还是转型升级问题上徘徊良久的张静霞母女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偶然的机会让她们注意到了饰品加工这个周边领域,凭借着在五金加工行业积累的经验,通过与前者进行具体的行业类比和分析,张静霞更加看好饰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尽管选择转型的机会成本有点大,但她还是大胆地做出了决定。这一年,张静霞已年近六十。
   与第一次创业相比,此时的张静霞已在珠海深深扎根了十八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人脉基础,俨然是一位具有成熟风范的女企业家了。但毕竟转型是有风险的,新的项目领域也有许多未知数,在张静霞看来,所谓转型事实上是“第二次创业”。
   如果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显然张静霞的二次创业是可以称之为成功的。在初创期的付出与努力后,订单源源不绝,企业很快步入正轨。两年后,距离退休整整十年的张静霞把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等权限全部移交女儿,转身选择了孑然淡出。



结缘公益
   刚刚从二次创业中抽出身来的张静霞还未来得及安排退休生活,就在命运的无形牵引下与公益慈善结缘,从而又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生活。“我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张静霞总是这样笑着说。
   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对于张静霞而言绝非偶然,而是性情使然。早在多年以前,公益理念还没有那么普及的时候,张静霞就很有公益意识,只要看到街上有义务献血的车辆,AB型血的她都会去无偿捐血,因为在她看来这仅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后来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后,张静霞也做了几处物业投资,有一次一个买房者因为手头拮据,迟迟凑不齐房款,张静霞竟然在购房款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办理了过户手续,令对方感动不已,经济情况好转后及时把尾款还给了张静霞,后来二者还成为了好友。就是这样富于同情、心怀善念的胸怀温暖了许多人,其中有亲朋好友,也有完全陌生的人。自2000年开始,张静霞先后在珠海市爱心促进会、慈善总会以及珠海的多个社团发起的各类助学、扶贫、大病救助捐款活动中积极捐款,少则数百,多则过万,每一次都慷慨解囊,多年来,个人累计捐赠款物价值总额已超过百万。
   张静霞名不见经传地地活跃在慈善活动中,多次捐款渐渐引起了“理想大家庭”的关注,“大家庭”创始人张传荣几次邀约张静霞,想代受助者当面感谢一下这位热心慈善的好心人,但终因旅游、出差等种种问题阴差阳错地错过了。此后,两人在“理想大家庭”开展的活动中终于见面了,通过张传荣的介绍,张静霞了解了许多“大家庭”的事迹,感受到了这个团队炽热而质朴的慈善情怀,“点对点”帮扶,捐助人与受助者有面对面的机会,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地方,也是张静霞最信任和赞赏的。此后,张静霞走进了“理想大家庭”,成为了慈善之路上同行者……
   2014年,在“理想大家庭”面临转型的特殊时期,张静霞积极地支持和推动“大家庭”的注册、立会,得到了广大会员的一致拥护,并在成立大会上当选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这重社会身份的添加,让原本就闲不住的张静霞更加忙碌了起来,组织工作群,带领会员开展慈善活动,鼎力支持协会发展,每一次捐款捐物都行在人先,2014年8月的鲁甸地震中,张静霞专门赶制了1000条印有“理想围爱”字样的围巾,并亲自送去了灾区,仅机票和运费就超过一万元,这样的故事在张静霞身上还发生了许多……
   常言道“相由心生”,岁月浊蚀却并没有在张静霞的脸上留下沧桑的斑痕,而是在内心的厚德与修为酝酿中绽成了一朵慈祥和蔼的笑容,2015年,珠海广播电视台主办“幸福珠海最美笑容”公益评选活动,张静霞成功入选十佳“最美笑容”。年届花甲的她用自己的自信和从容再一次收获了人生喜悦。
   开朗的性格,谦逊的为人是张静霞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同时,她也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邮箱、QQ、微信样样玩得转,在协会会员群中更是个活跃的角色。去年年底,张静霞担任团长,带领一群富有爱心的女会员创建了协会的姐妹机构——珠海市理想大家庭公益慈善艺术团,并自主出资定制服装、采购设备、乐器、聘请专业老师进行培训,短短的数月的时间里就组织大家赴圆明新园百姓舞台、金湾三灶、草堂湾社区、海警部队等地开展了20余场慰问演出活动,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丰满了协会的羽翼,更壮大了慈善事业群。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时光荏苒,弹指23年,张静霞一路走来的足迹似乎恰恰印证在了这歌词里。自南下开始,张静霞白手起家,第一次退休她选择了创业,第二次退休她又投身慈善,其间有过迷惘和动摇,但更多的是自信与执着,当笔者问起张静霞何时才会真正退休的时候,她坚定地说:慈善事业永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