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花并蒂开

  • 发布时间:2024-03-28 21:16
  • 来源:珠海市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
  • 阅读:1669

   “歌舞曲艺的形式轻松活泼,有声有色,场面热闹,老少咸宜,群众喜闻乐见。这种载体更容易传递情感,便于沟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在一些福利机构慰问演出,许多人都来观看,他们或坐或站,很认真的观看着表演,遇到特别精彩的地方还自发的给予掌声和喝彩,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看出他们喜欢我们的节目,于是,我们的表演也更加投入卖力。每每在这种时候,我都感觉到艺术团的工作是那么有意义,有价值,付出再多、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作为珠海市理想大家庭公益慈善艺术团的团长,张静霞全身心参与了艺术团的创建与发展,谈到这项工作,张静霞深有感慨。
   2014年11月,珠海市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成立,张静霞在全体会员的拥护和支持下当选首届理事会会长。身为会长,张静霞总是一马当先,亲力亲为,每次协会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协会工作多姿多彩,无论福利院、敬老院、自闭症中心还是部队警营,“理想人”都是常客。慰问人群也是多种多样,然而这些慰问活动多数形式是简单的捐赠一些慰问品,缺乏与被慰问者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张静霞很快意识到了活动形式急需改变的迫切性。后来,在一台重阳敬老晚会上,张静霞看到文艺晚会深受广大居民欢迎,活动中只要有文艺表演,群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都比较高。这一发现给张静霞带来了启迪,她开始思考:如果理想大家庭能够拥有一支自己的文艺演出团队,那么在每次慰问的时候不仅能够丰富活动内容,还可以拉近与群众间的关系,让慰问形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于是,珠海市理想大家庭公益慈善艺术团就这样应运诞生了。
   张静霞的想法,得到了协会广大会员的认同与支持。关于创建艺术团一事很快被提上了工作日程。协会中,不少心怀才情的会员纷纷报名入团,给艺术团带来了旺盛的人气。2015年11月,珠海市理想大家庭公益慈善艺术团在协会广大会员的期待中成立了。目前,艺术团的团员规模已达到了36人,其中年龄最小的40岁左右,年纪最长的已近古稀。
   如同任何一项工作,想把它做好,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些艺术团团员均来自协会会员,大部分为退休人员,还有私企业主,所以在时间问题上,很容易得到解决,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排练的需要。但心怀才情不意味着身怀才艺,非专业出身的团员们几乎都是艺术的“门外汉”,面对专业要求,团员们意志坚定,下定决心从零开始学习各项才艺。
   团员们的热情和信心给了张静霞莫大的鼓舞,开始为艺术团遍访名师和舞台顾问,给团员们进行专业的教学指导。由于年龄问题和零基础入门,大多数团员并不太适应初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乐器方面,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从“哆”“来”“咪”认起,学习五线谱,学习乐理,学习基本的吹拉弹唱。没几个小时下来,团员们就开始咽喉痛、嗓子痒、腰酸背痛、关节炎发作,连乐器都提不起来了。困难并没有击退大家的热情,团员们时常相互鼓励,训练结束,贴上药贴,含一粒含片,第二天照常训练。
   除了关节病隐隐作祟外,天气问题也时长考验着艺术团。在最初的几次演出中,艺术团遭遇了珠海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零上八度的气温里,团员们身上却是薄如丝绸的演出服。冒着恶劣的天气,团员们依然精神抖擞,对舞台和观众的敬意,已让他们忘记了天气的困扰。 
   每周四、五、六连续三天是固定的排练时间,团员们严格遵守着训练课时,大事小事都尽量为艺术团的学习和排练预留出充足的时间,牺牲了许多陪伴家人的时光。团员们的付出,张静霞看在眼里——“这是一个在学习中成长的共同体,我们的表演形式大多是合奏、合唱或者集体舞,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同的学习任务,一个人迟到早退或者缺席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训练进度,因此大家都非常重视日常的学习和训练。让人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天都有惊喜,每一天都有进步”。
   团员们的认真与执着也影响着老师,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加细致、耐心,手把手教学,一遍又一遍重复一段谱曲,一次又一次强化一个知识点。终于在一段刻苦的集训后,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艺术团的教学成果初现。不少团员从最初的目不识“谱”,发展到可以进行整首曲目的演奏;从肢体生硬,发展到动作从容舒展。
   2015年尾声,在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的年会上,艺术团迎来了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得到这一消息的团员们欢欣鼓舞,学习训练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在舞台上展示出来了,也是对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
   当穿上崭新华丽的演出服,团员们激动不已,不少团员甚至有些紧张,但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井然有序,每一个节目都按照彩排标准顺利进行。管弦乐合奏《鸿雁》《小白杨》,旗袍走秀《烟花三月》《风华媛梦》,情景剧《儿行千里》等,赢得了会场内阵阵掌声,艺术团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此后,艺术团不断强化训练,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曾先后在“庆中秋,‘理想’与您共团圆”“八一拥军慰问演出”“春风拂金湾  明德遍社区”2016金湾区明德大舞台文艺晚会等活动中赴斗门社会福利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七工程建筑处以及三灶社区进行慰问演出。随着艺术团演出场次的不断增加,积累了一些人气和口碑,渐渐也开始收到包括圆明新园“百姓舞台”及澳门一些机构或单位在内的演出邀请。经初步统计,艺术团成立至今已参加大大小小各类演出40余场,以平均每9天演出一次的频率活跃在珠澳两地。节目形式涵盖舞蹈、合唱、管弦乐演奏、小品、情景剧等众多艺术门类。
   近年来,珠海一直在打造文化强市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中力争上游,各类艺术团体日益涌现,百家争鸣,形成了文化大观的景象。而在众多的文艺团体中,理想大家庭公益慈善艺术团成立时间较晚,基础较薄,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艺术团的特色在于哪里呢?团长张静霞给出了答案。
   从创团伊始,张静霞就清晰了思路。创建艺术团的灵感来自于推进协会工作,丰富被慰问者的文化生活,让文艺表演成为桥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基于此,艺术团时刻以弘扬公益、慈善文化为己任。此外,还广泛团结社会各界文艺力量联合演出,拓宽艺术团的演出范围,提升综合实力,使艺术团得到快速的成长与发展。
   依托“理想大家庭”品牌衍生而来的艺术团尽管与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同出一脉,但艺术团也是经民政部门依法注册登记,在行政关系上两者属独立运营,财务上也是“亲兄弟明算账”。成立初期,艺术团资历浅薄,步履维艰,急需一笔经费来启动整个团队的运营。面临这样急迫的财务窘境,团长张静霞在家人和亲友的支持下,先后注资十余万用于艺术团采购乐器、服装、音响设备以及聘请老师培训等。
   继承了大家庭的“非营利”基因,“做公益、做慈善不为谋利”是艺术团中每个团员的朴素价值观。伴随着艺术团的发展渐入佳境,一些商业邀约也纷至沓来。但张静霞始终不忘创建艺术团的初心,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公益慈善理念,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奉献给福利院、敬老院等公益舞台。
   2016年11月5日,艺术团与协会一行近百人来到井岸镇敬老院进行慰问。当天刚好得知院中有两位高龄长者过生日,一位是白寿之年(99岁)的王开成奶奶,另一位则是101岁高寿的郑玉好奶奶。院里为两位长者定制了生日蛋糕,众多会员、义工的陪伴在长者周围,共同唱起了生日歌,院里四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艺术团还在现场表演了一些文艺节目,为长者祝寿,两位长者非常开心,拉着团员们的手,满怀欣慰。
   距离这次慰问两个月后,郑玉好老人去世了。这个消息带给了艺术团不小的震动。听院里的其他长者说,老人临终前还牵挂着艺术团,盼着有一天能再看一次演出。老人最后的牵挂深深地触动了张静霞,看似台上台下几十分钟的过眼云烟,却是孤独者最大的心理安慰。客居院内,缺少家人的陪伴,老人们在晨曦与黄昏的交替中日复一日。一场表演却可能唤起他们对人情世界的感知,这让她感到了这份事业的厚重与责任——心与心的观照,温暖彼此。
   2016年,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取得了水拥社区“快乐四点半”项目的承接资质。此时,艺术团的工作也走上轨道,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综合性艺术服务机构。在协会工作的侧翼,多次参与香湾街道、水拥社区开展的相关活动。不仅如此,张静霞还经常亲自带队来到水拥社区活动中心为“快乐四点半”项目做义工,开设舞蹈班,由艺术团的专业老师指导四点半的外来工子弟学员。
   2016年12月31日,艺术团携“快乐四点半”舞蹈班的18名小朋友,在珠海百姓大舞台参加贺新春文艺汇演。由小演员们表演的歌舞串烧《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及舞蹈《宠爱》,充分展现了孩子们健康、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梦想平台。
   珠海市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珠海市理想大家庭公益慈善艺术团,这两个同宗同源的姐妹机构,像慈善花园里的两朵并蒂连理,互放光彩。在公益、慈善信条的指引下,艺术团配合协会工作相得益彰,既是协会工作的补充,又增加了活动内容的多元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印证了其成立的意义和价值。(晓曦)